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次数:
深耕地理学术领域,赋能创新发展之路。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始终秉持“探索、创新、融合、致远”的精神,以扎实的学科建设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用前沿的科研成果助力区域发展,在奋进中践行“知地明理、笃行致用”的学术使命。
1、综合新闻篇:学部要事纪实
10月14日,河南省政协委员献策“十五五”专题座谈会在郑州召开。省长王凯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主席孔昌生主持会议。我部五位杰出校友:民建省委会主委梁留科、民进省委会主委张震宇、省政协委员秦奋、省政协副秘书长毛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赵杰受邀参会。座谈会上,梁留科、张震宇、秦奋等先后发言,就“十五五”规划编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毛杰、赵杰也全程参与会议,为“十五五”规划的科学编制贡献了智慧力量。从校园求知到社会履职,五位校友以行动为笔,生动诠释了为社会、为家乡、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河大力量”,也让母校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0月19日下午,我院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组织学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和消防实操演练。活动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安全理论与案例分析,第二部分为实操演练,谷蕾副院长全程参与并指导活动。在第一部分理论培训中,学院实验室管理办公室李斌老师围绕实验室常见危险源、消防安全等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李阳老师演示了干粉灭火器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王洋洋老师展示了消火栓“一甩、二接、三开”的操作流程,师生们依次进行实操。此次实验室安全理论教育和实操演练,不仅让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更激发了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10月23日上午,我部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教授来部进行学科建设指导。学部副主任傅声雷教授,学部委员、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乔家君教授等学部及系所负责人、中心筹备人员参会,会议由学部副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傅声雷介绍学部组织架构、“36X”学科体系等建设情况与理念;乔家君汇报思政工作,含党建、师德师风、学生活动等;苗长虹、董冠鹏、丁志伟分别介绍学科进展、科研成果、教学改革。杜德斌肯定学部“36X”体系、“STEP”模式等成果,建议围绕智慧黄河等形成特色,重视区域国别研究,寄语两地理研究中心产出成果。此次指导明确学科发展重点,提供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思路,为学部高质量建设与地理学科一流发展注入新动能。
10月23日,学部举行大洋洲地理研究中心恢复、中亚地理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教授,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教授等校内外嘉宾及师生代表参会,由学部副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仪式。仪式上,杜德斌阐述区域国别研究战略意义,肯定两中心学术与战略价值;苗长虹宣读机构设立通知,明确两中心挂靠单位与研究方向,分别聚焦大洋洲“海上丝绸之路”、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研究。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刘钢军教授、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Omarov Gani Kalikhanovich教授作为外方联合共建单位的负责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仪式并表示支持。两中心揭牌标志学部在地理学科国际化、服务国家开放战略上迈出关键一步。
10月25日下午,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明伦校区东操场举办秋季运动会暨素质拓展活动,25级研究生踊跃参与。本次活动秉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精心设计趣味与竞技两大类项目。其中,趣味项目包含蒙眼过河,三人四足,协同作战,321木头人等,考验团队协作;竞技项目设置女子800米长跑及立定跳远,充分展现个人速度、力量与耐力。此次活动不仅助力学生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展现其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与务实态度,还以体育运动为纽带,在科研间隙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感,凝聚中心团结合力,为研究生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10月26日,第一期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坤舆论坛”在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空间基准智能服务与创新应用”,由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中苗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教授、郭仁忠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党亚民首席研究员,河南大学副校长白莹,河南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建设处处长单新民,河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阎朝坤等出席;特邀郭仁忠院士、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杜清运、武汉大学教授闫利、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强等11位知名专家作精彩报告。单新民指出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国家队”,在原始创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白莹表示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从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11位专家围绕城市化特征、地理信息科学范式、天空辐射基准测量等主题分享成果。此次会议为实验室学科交叉融合与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坤舆论坛”将成为空间基准领域专家交流进步的平台。
  
 
  
 
 
 
 
 
 
 
 
 
 
  
2、学术报告篇:研途学术风信
10月23日下午,“百年地学讲坛”第37讲在我校金明校区景兰报告厅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教授应我部邀请,为师生作题为“大国竞争与地理学”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学院副院长丁志伟教授主持。此次报告围绕国际格局变革,从大国竞争时代、地理学起源与服务价值、中国地理学使命等四方面展开。提出需重构理论、创新学科、转型研究范式,强化地理学现实作用,并分享领域前沿进展与全球创新策源地图平台思路。最后,杜德斌教授呼吁师生持续关注世界地理研究,推动中国地理学发挥更大国际作用。
10月25日上午,“百年地学讲坛”第38讲在郑州校区九章学堂南楼C座116举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席建超研究员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研究的理论建构、现实逻辑与未来议程”报告,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现实与未来展开分享。报告由苗长虹教授邀请并主持。席建超研究员系统阐释了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根基。他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并非简单的“文化+公园”物理叠加,而是以“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系统维护-公众价值共享”为三角支撑的复合系统。报告尾声,席建超研究员与在场师生就本次报告主题等问题展开热烈互动。他鼓励青年研究者从“微观案例+宏观理论”双重视角切入,在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分异、数字技术的文化转译等领域挖掘创新点。此次报告不仅为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系统框架,更启发地理学科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找准定位、贡献智慧,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10月25日下午,“百年地学讲坛”第39讲在地学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学部特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文龙教授,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评审要点及撰写技巧”专题讲座。王文龙教授结合基金评审与申报经验,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改革、趋势,以及评审程序、申请书问题、选题与撰写策略,他强调需在选题创新、方案可行、团队匹配上发力以提升中标率。讲座现场氛围热烈,我部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就基金申报中的疑惑与王文龙教授深入交流。讲座最后,王文龙教授预祝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6年国家基金申请大获成功。此次讲座为我部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基金申报指导,有助于提升我部科研人员的基金申报能力,对推动我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信息速递篇:申报活动提醒
(11月1日12:00截止)关于开展“河团团矩阵”好青年宣传工作的通知。将相关图文压缩包命名为“姓名+好青年材料”发送至邮箱hgxsh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