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次数:

(一)发展历程

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始创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地学系,首任系主任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学部委员冯景兰院士。经过百余年建设,地理学科已经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领先地位、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该学科是教育部特色优势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建设学科,入选首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A类优势学科项目,河南省重点资助建设的8个重点学科之一,在全国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均获得B+位次。2024年河南省28个筑峰学科打擂评比,河南大学地理学科排名位列全省第四。青塔及软科评估结果均显示,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已进入A-序列,是教育部和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

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双航母”建设背景下,地理学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河南大学地理学发展的实际需要,于2024年创建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这是目前国内及国际第一个将地理科学与地理工程紧密结合而成立的学部,开创了将工程纳入地理学科协同发展的里程碑。

(二)学科体系

地理学科方向布局:突出现代地理学交叉科学的前沿性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践性,着力推进地理科学工程化、地理工程学科化,持续提升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综合能力和服务重大战略的持久动力,全面创建以交叉型、综合性、工程化为特色的地理学科建设新机制。

地理学科“36X”建设体系:形成三大领域,分别为聚焦综合交叉领域、强化基础学科领域、突出特色实践领域;建设六大学科方向,分别为综合地理学与地理工程学、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学与区域发展、信息地理学与遥感技术、气候地理学与地理工程模拟决策、地理教育与研学创新实践。


地理学科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引导,立足黄河流域和中部地区,以黄河文明为文化特色,黄河、淮河流域为地域特色,地表圈层要素综合为科学特色,空间信息集为技术特色,形成一支重点突出、发展均衡的学科体系。

(三)近五年建设成效

1.党建引领作用凸显

地理学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2006年学院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地理学教师团队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学院获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2021年学院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2年学院获河南省先进基层党委、河南省统战工作示范单位,2023年行政教工党支部入选第二批河南省高校样板党支部,2024年区域与城市科学系党支部评为河南省“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高质量党建引领地理学向国家A类学科和国家一流学科奋进。

2.人才培养能力卓越

地理学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构建党建引领、课堂教学、野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2021年以来,学生获得国家级专业竞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 15 项,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发表论文760多篇。

地理学“专业-教材-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地理学》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Web GIS原理与应用》获批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 GIS 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2024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推荐上报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十四五”规划教材2门。

3.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河南大学地理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4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各1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7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教授57人、副教授85人、博士生导师83人,教职工博士化率98.3%。

2021年至今,学院全职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3人;自主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目前地理学已经建成一支以“卓越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引领、具有国际化视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科学研究与平台支撑能力强劲

2021年至今,获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国际地理学联合会青年奖1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级人才项目1项。承担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680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论文1篇,领域顶级期刊论文40篇,高被引论文56篇。

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2021年获批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年新增“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建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获批生态环境部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目前,地理学科已拥有国家级平台6个,省部级实验室13个。

5.社会服务

地理学科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郑州都市圈建设等领域均取得突出进展。2021年至今,每年社会服务到账经费6000万元以上。社会服务凸显了地理学科价值,促进了学科创新发展。

王家耀院士团队,牵头共建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先后完成了“东数西算”5个国家级台站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主要贡献:一是居民生活的智慧导航,大数据传输与利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精准定位与有效预防处理,取得了具有无可替代性的卓越成就;二是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服务河南省及中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洪涝灾害的精准施救抢救,农业病虫害的精准捕杀,智慧生态农业的精准观测,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取得了卓越成就;三是我们国家周边的形势还不稳定,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藏南问题等,一旦发生战争,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定点清除,精准打击,将战争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刘彦随院士团队,借助地理工程技术,对黄河流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支撑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决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对毛乌素沙地、黄土丘陵沟壑区近100万亩退化土地进行整治修复,变退化地为高产田。他率先将地理工程引入河南大学学科建设,牵头组建了国际上首个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创新了地理学科“36x”体系和Geo-STEP融通创新模式。刘彦随院士已获批国家自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0余项。与地方共建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着力推进地理科学工程化、地理工程学科化创新实践。获得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杰出实践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成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

李小建院士、王发曾、苗长虹团队,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开始,到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都市圈建设以及郑汴一体化建设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进行了精准分析,开展了深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已全部落地,为中部崛起,国家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还有张小曳院士团队,李正强团队,傅声雷团队等均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取得了卓越成绩。

6.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

地理学先后与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爱尔兰高威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深度联合科学研究,建立河南省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2021年以来,聘请海外教授32人,开设全英和双语教学课程16门,与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eal Goodchild等50多名专家开展合作研究,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深造200多人次,先后三次组织120多名学生参加爱尔兰、澳大利亚跨境野外联合实习,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3次,另外获批河南省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个,获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项目2项,河南大学地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四)学科“135”规划

培养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不断增强地理学创新发展动力、活力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将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全国A类学科、国家一流学科、世界知名学科。总体目标按照地理学科发展“135”工程持续推进,暨2026年河南大学地理学科进入国家A类学科,学科建设上台阶;2028年地理学交叉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地理学交叉学科取得重大突破;2030年地理学科在全国高校地理学科建设走在前;2050年河南大学地理学科达到国际一流且具有显著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