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
建站目标与研究领域
2021年10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发文(国科发基[2021]295号),正式批准“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大别山国家站”)建设。
大别山国家站主要以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融合,借助野外控制实验和卫星/无人机遥感-地面调查的“天-空-地”立体化观测的技术优势,围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环境变化效应,开展长期、系统化科学观测、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社会服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提升大别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作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区域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主要研究领域方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全球变化背景下南北气候过渡带植被分布格局及动态;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多样性演变规律及维持机制;③退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重建模式构建与评价;④南北气候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生态安全等。
大别山国家站综合观测点设在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分别在南湾实验林场(浉河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山县)、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县)、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商城县)和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商城县)等地设置辅助观测点。
研究队伍
大别山国家站现有固定人员54人,其中正高级20人,副高级21人。台站管理人员7人,其中站长1名,副站长3名,技术支撑3人。研究人员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1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名。团队成员学科布局比较齐全,主体学科包括森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信息地理学、土壤科学、土壤生物学等。
研究场地
大别山站现有工作和生活综合楼面积约7970平方米,包括科研办公大楼(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专家公寓楼以及后勤保障楼。站区内宽带网络接入,可实现野外大科学装置运行和永久标准地管理远程监控,实现了设备运行实时监控、数据远程下载、编辑和共享。综合楼水、电、暖以及防火防雷设施齐全,可满足100人规模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科研设备
大别山国家站现有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15台套并建有标准气象观测场2个。主要仪器包括: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特定化合物单体含量和同位素丰度测定系统、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成像系统、高光谱-热红外挂载观测系统、元素分析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仪、土壤呼吸测定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全波长酶标仪、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等。
数据监测
参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分别从背景信息、环境信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关键过程、服务功能等方面形成了“水分、土壤、气象、生物”四大要素的数据集,共计6个大类214个指标。为揭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多样性演变规律及维持机制和阐明大别山森林生物多样性演变和维持机制等提供数据支撑。
主要成果
近五年,大别山国家站科研人员新增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9项,总经费约 3516 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1项、面上项目20 项、青年项目7项,总经费 2212万元。在生态学、地理学和生物学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Ecology Letters, Global Change Biology, New Phytologist, Journal of Ecology, Agriculture and Forest Meteorolog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等发表 SCI论文 300余篇,专著3部,获批发明专利 30 余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
平台网站链接:https://dbf.cern.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