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
实验室立足华夏文明的核心腹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发与集成数字地理技术,探索地表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冯景兰院士、李长傅教授和王之卓院士等早期开拓者的带领和影响下,基于多年学术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个研究方向:地理信息分析与共享关键技术研究、黄河中下游自然地理格局与生态过程数字模拟、面向黄河中下游城市与经济的地理计算。
实验室是河南大学多年重点建设的学科平台:历经河南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1985年)、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校级重点实验室(1994年)、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1997年)、公司地理与区域发展模拟实验室(1999年)、数字区域与虚拟工程实验室(2002年),2005年获批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数字区域模拟实验室”。经过严格评审,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下文正式获批“省部共建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5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20年通过教育部评估。
实验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技术(GIS、GNSS、RS、VGE等)为手段,以重大科研项目和民生建设工程为突破口,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理,探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实验室在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于河南省及黄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77人。专职人员中国家层次人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兼职人员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F.Goodchild教授,国际制图学会主席、欧亚科学院院士Milan Konecny教授,美国知名GIS专家Ronald Briggs教授等。
近五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总科研经费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41件,出版专著49部,各类科研奖励70项,累计发表SCI、SSCI、EI论文200余篇,在国际顶刊Nature Sustainabilit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有突破,发表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为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未来,实验室将充分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立足黄河流域,聚焦系列科学问题,加强科研和技术攻关。聚焦流域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区域系统模拟、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流域三维模拟仿真、数据集成共享与服务技术等开展科技攻关;从表层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出发,积极探索流域水-气污染治理与生态安全、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万年以来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等相关研究;针对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困境,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支持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前沿技术领域重大突破,支撑高质量发展研究。不断开拓创新,提升科研力量,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取得国家级大奖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
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理学、工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以“开放、交流、创新、提高”为宗旨,欢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流合作,也欢迎相关研究人员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实验室网址: http://geotec.h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