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教师库

李二玲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6

浏览次数:

个人信息简介

姓名:李二玲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二级)

职务: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邮箱:erlingli@henu.edu.cn

 

学术兼职

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女地理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委员;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编委。

 

研究方向与招生

主要从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

招生专业:在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专业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教育经历

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72000.8 在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2006.9~至今 在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工作;

2012.42017.1 在河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13.12014.1 在加拿大萨斯卡切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留学访问。


承担课程

本科生:《计量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

硕士生:《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新经济地理学》、《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系列讲座》

博士生:《现代人文经济地理》


部分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42371218,2024.01-2027.12

2、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No. SQ2024YFD1600020)子课题“乡村特色农用地利用转型机理与模式创新”,2024.12-2027.11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ERGM的农业产业集群绿色化升级原理及实现路径研究”(No.41971222).2020.01-2023.12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创新体系的演化机理与构建对策研究"(No.41471105);2015.1-2018.12

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农户参与路径研究"(No.41071080; 2011.1-2013.12

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流域农业创新体系演进及农业文明的传承研究”.15JJDZONGHE008);2016.12018,12

7、主持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绿色技术集成机理与环境效应研究. 2022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项目. (No.222102110420). 2022.01-2023.12.

8、主持我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研究. 2022 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重点项目. (No.2022ZKYJ06). 2022.01-2023.12.

9、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农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16IRTSTHN0122016,01-2017,12

10、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重点课题“河南省电解铝产业解困问题研究”,(No.20140162014.7.12015.6.30.

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基于农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形成演化机理与构建对策”,2014T70672; 2014.8-2016.7

12、主持河南省重点软科学招投标项目“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研究”(102400410002; 2010,10-2012,10


部分著作与论文

1、李二玲. 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网络.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李二玲,张鹏岩,丁志伟,翟彬,刘静玉,梁国付. 河南经济地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23.11.

3LI Erling, REN Shixin, YANG Yang. Green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agricultural clusters: A case study of the vegetable cluster in Shoug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4, 34(12): 2393-2420.

4LI Erling, ZHANG Mengzhen, LI Ruolan, DENG Qingqing.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or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3, 33(5):917-933.

5Zhizhen Cui, Erling Li *, Yuheng Li, Qingqing Deng, AmirReza Shahtahmassebi. The impa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on rural economic resilience in impoverish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Lankao County,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3, 99:92-106.

6Li Erling, Deng Qingqing, Zhou Yang. Livelihood resilience an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rural households out of pover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Lankao County, Hen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2, 93(7):210-222. 

7Qingqing Deng, Erling Li*,YangYang. Politics, policies and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outcomes: Evidence from Lankao County,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2(127) 102631.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22.102631.

8Cui Zhizhen, Li Erling *. Do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atter? An Analysis of Its Coupling Effect o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2, 32(5): 915−930.

9Erling Li, Yanan Xu, Shixin Ren, Jay Lee. Spin-Offs, Innovation Spillover, and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 The Case of the Vegetable Cluster in Shoug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land. 2022, 11, 279. https://doi.org/10.3390/land11020279.

10He Weichun, Li Erling *, Cui Zhizhen,.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 of Green Efficienc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1 31(2): 313-328.

11、邓晴晴, 李二玲*. 基于网络组织视角的粮食产业化模式与优化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602-1615.

12、杨阳, 李二玲*.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 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资源科学, 2021, 43(1): 69- 81.

13Qingqing Deng, Erling Li*, Pengyan Zhang*.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rural households out of pover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ua County, Henan Province,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0, DOI10.1016/j.habitatint.2020.102160.

14、李二玲.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地理科学,2020,40(04):617-627.

15、邓晴晴, 李二玲*, 任世鑫. 农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门槛效应分析.地理研究.2020, 39(4):970-989.

16、李二玲, 崔之珍, 李亚婷. 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演进. 资源科学. 2020 (1): 20-28.

17、李二玲, 邓晴晴, 何伟纯.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经济地理.2019, 39(12):110-118.

18、李二玲, 魏莉霞. 衍生、集群形成与乡村空间重构--以河南省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集群为例. 经济地理, 2019, 39(6):127-135.

19、李二玲,崔之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地理科学. 2018,38(9):1412-1421.

20、李二玲,胥亚男,雍雅君,魏莉霞. 农业结构调整与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以河南省巩义市和鄢陵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698-709.

21Li Erling, Yao Fei, Xi Jiaxin, Guo Chunya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for China’s Agricul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llustrated According to Agricultural Patent cas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8,28(1): 137152.

22、李二玲. 农业产业化地区基于主体需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以河南省鄢陵县为例. 人文地理, 2017(2):111-117.

23、李二玲,史焱文,李小建.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经济地理. 2012,32(11):113-119.

24、李二玲,朱纪广,李小建. 2008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8):1063-1070.

25、李二玲,庞安超, 朱纪广.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机制.地理研究. 2012,31(5):885-897. CN 11-1848/P   ISSN 1000-0585

26、刘晨光,李二玲*.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与演化研究.人文地理. 2012(2):97-102.

27Li Erling, Li Xiaojian, Liu Zhigao, 2011. Relationships and evolving networks of rural manufacturing clusters: A case study in Yuche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of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1(3): 364376.

28、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区域效应分析. 经济地理,2009, 29(7):1127-1133.

29、李二玲,李小建. 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地理研究, 2009283):.738-750.

30、李二玲,李小建.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 人文地理, 2007,22(6):10-15.

31、李二玲,李小建. 论产业集群的网络本质. 经济经纬, 2007,(1):66-70.

32、李二玲,李小建.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人文地理. 2006, 211:60-64.


重要奖项

1、李二玲,邓晴晴,何伟纯,魏莉霞,李小建,周鹏超,苗赫萌基于产业集群培育的乡村振兴机理、模式与实现路径.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软科学类).三等奖.2023.

2、李二玲,崔之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荣获中国地理学会优秀论文奖. 2023.

3、乔家君,李小建,李二玲,王伟等. 基于农户地理的精准扶贫动态评估理论与实践.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22.

4、李二玲, 史焱文, 李小建, 朱纪广, 吴娜琳.中国典型农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创新体系构建.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软科学类).三等奖.2020.

5、李二玲, 李小建. 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 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

6、指导老师:李二玲. 参赛学生:何海珊,李思杰, 郑金丽,刘国洋.农户行为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分析——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 二等奖. 2017.

7、李二玲,庞安超,朱纪广.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机制.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013.

8、李二玲. 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网络.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2013.

9、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网络.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2.

10、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2011.

11、李小建,乔家君,李二玲,高更和,郑纯辉,樊新生,罗庆.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 2011.

12、李小建,李二玲,周雄飞,乔家君,王玉蝉,王丽.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2010.

13、李小建,李二玲.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中部农区发展.河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07.2.

14、李小建, 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2005.5 

15、基于农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形成演化机理与构建对策. 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李二玲,史焱文,吴娜琳,朱纪广,刘晨光,邓晴晴,胥亚男.

16、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 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李二玲,史焱文, 李小建.


其他